从飞播造林到物流运输,从空中游览到交通出行,低空经济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和拓展。10月25日开幕的第二届CATA航空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低空经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未来发展。
低空经济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经济性综合形态。这种经济形式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开放,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注册无人机达204.9万架,持有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总数超过1.7万家。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我国无人机数量已超过全球的50%,无人机厂商全球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在70%以上。随着航空器技术逐渐成熟和多场景普及,低空经济的增量仍然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蓝海市场。
今年2月,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线完成首飞,将深圳蛇口和珠海九洲港间原本两个多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eVTOL具有创新特点突出、绿色特征鲜明、跨界融合显著等特点,在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领域拥有广泛市场。随着运输成本不断降低,预计2035年后这类产品将走入百姓家庭。
在北京,首条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开通,可以为游客配送应急救援、食物等物资;在广东深圳,上万架无人机布满夜空,为广大市民演绎精彩的震撼大秀;在江苏昆山,飞往上海浦东机场的直升机载人航线正式开通,将原本2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30分钟内。低空经济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城市交通、物流配送等行业提供了很多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