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4人因在火锅中发现玻璃碎片进行敲诈被捕”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热议,这起事件使得食品卫生安全及其衍生的敲诈问题再度成为公众焦点。3月11日,在北京平谷区一家知名连锁火锅店内,三名顾客就餐时出现了意外一幕:其中一人从口中吐出玻璃碎片,声称源自麻酱调料。该店随即为他们免单并额外赔偿2500元,而这一餐的实际消费额为378元。
针对此事,该火锅品牌“海底捞”于5月8日公开回应,确认3月确有一顾客在北京某分店声称遭遇同样问题。在进行赔偿后,海底捞迅速报警。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四名男子在过去五个月内,多次在北京、承德的五家海底捞及其他餐馆故技重施,通过故意放置异物进行敲诈,涉案金额累计超过一万元。目前,这些嫌疑人已被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刑事拘留。
观察显示,近年来,类似利用餐饮业对食品卫生负面新闻敏感性的敲诈事件频发。个别顾客故意在食物中掺入异物,如昆虫、杂物或玻璃碎片,以此为由向餐馆索要赔偿,多数商家为避免事态扩大,往往选择私下解决。
这种恶意索赔行为已超越个体敲诈范畴,演变成一条隐秘且组织严密的产业链,涉及寻找目标、传授手法等多个环节。
对此,相关部门已着手应对。北京市商务局等9个部门在2024年2月联合发布的《推动北京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行动方案》中特别指出,餐饮行业对促进消费、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经营环境,方案倡导实行跨部门综合监管创新,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并提议建立容错机制,考虑对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或首次违法谨慎处罚,同时明确表示将严厉打击“恶意索赔”和“敲诈勒索”行为,警方的积极行动与法律普及,有效保护了餐饮业的正常经营秩序,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