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极端方式,榨干了年轻人的掌控感
有多少人在工作前,都以为工作了就可以脱贫致富;工作后才知道,工作才是负债的开始。毕业前信誓旦旦:“爸,我给你买路虎”,工作后低声下气:“爸,工资还没发,给点钱。”
大学的时候以为自己月光是因为生活费少得可怜,工作了才发现,当代年轻人是真的很难存下几个钱。
两种极端方式,榨干了年轻人的掌控感
1.极端消费,看轻储蓄
消费主义盛行的时候,“储蓄零”“负翁”普遍存在于格子间中。
倒不是为了买房、买车,他们信奉“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仅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就能让本就不多的工资捉襟见肘甚至背上贷款。他们不再延迟满足,而是尽可能地放纵自己的消费欲望,放弃对于钱包的掌控力。
就拿在上海工作的吴优来说,她每天都要喝一杯34元的Peet's澳白,偶尔要有茶品甜点,周末要去探店打卡,换季还要买新款衣服鞋子包包,工资所剩无几是正常,花呗刷爆也不意外。
对精致生活的高反馈,一手促成了一种超越阶层幻觉的超前消费焦虑,让很多年轻人背着高负荷消费沉重地生活。
广漂女孩粥粥,也是月光族中的一员。她背着LV,穿着COACH,进出各类高档餐厅,但在没有人的时候,她在逼仄的出租屋里吃的是方便面,她的名牌外套下的内搭更多时候是拼夕夕的20元拼单,还要叠加3元的月卡优惠券。
她把表面的光鲜展示给了别人,却把真实的局促留给了自己。不知道关于体面的表演她能持续多久,但演到最后,结果都是皇帝的新装。广州再怎么浮华,她都是这个大城市中无根的浮萍。
白领身份不该是一种枷锁。配得上这种身份的是可以让自己在这个行业扎根的工作能力,而非广告营销中心白领的行头标配。更多时候,消费品的贬值从你刷卡撕掉吊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计时了。
2.极端储蓄,让生活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