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866个县城和2.93亿农民工,何去何从?
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县城是关键支撑。县城位于“城尾乡头”,郡县治、天下安。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我国县城被分为五大类: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人口流失县城。
县城定位不同,建设思路是相同的——
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到2025年,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25年还有一个目标指标值得关注,那就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5%。
两者结合来看,县域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战场。
县城为何如此重要?城叔梳理了自201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从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观察视角。
总量增加,增速放缓
今年是国家统计局发布年度“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第12年。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那些“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被称为“农民工”。
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工总量从2010年的2.42亿人,一路增至2019年的2.91亿人,2020年疫情之下稍有回流,2021年离开了农村、离开了田地的人又恢复到2.93亿的水平。
总量还在增长,但是增速已经减缓了。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与2019年相比只增加174万人。
这种总量变化是多重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疫情,不确定性会促使农民工返乡退守。其次是城镇化,2020年底,1.2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4%,农村户籍人口已相应减少。然后还有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乡村振兴也在吸引农民工的回流。
省内流动、本地增加
2021年的2.93亿农民工,41.29%是本地农民工,58.71%是外出农民工。
所谓“本地”与“外出”,区别在于他们是否走出了户籍所在的乡镇地域。离开了自己的乡镇,就算“外出”。
2021年,留在自己乡镇的农民工又增加了,达到1.21亿人,占四成有余;外出农民工虽然是主流,为1.72亿人,不过占比一直在下降,从2010年的63.31%下滑至2021年的58.71%。
这些外出农民工,来到其他小城镇、地级市、省会城市或是直辖市,具体又分为跨省与不跨省。全国来看,外出农民工一直都是省内流动居多,占比过半,2021年继续上涨至58.5%;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则持续减少。
历年的报告一直在打破“孔雀东南飞”的印象。仅看2016年到2021年,以京津冀、江浙沪、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虽然吸纳了过半的农民工,但其总量已从15960万人减少到15438万人,占比也从56.65%降至52.78%。
珠三角地区尤其突出,2017年在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尚有4722万人,4年减少逾500万,2021年为421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