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西三环万寿寺的药师殿,屋面和四周后砌墙体已被拆除,只剩梁和柱构成的框架挺立着。11月10日,两名木工师傅用与原柱材质规格相同的松木为一根柱子换上“义肢”。
2017年起,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万寿寺,迎来自1894年以来首次大修。目前,中路和西路建筑大体已修缮完成。东路十座建筑于今年8月开工后,万寿寺进入全面修缮阶段。
修缮完工后,闭馆数年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将重新开门迎客,馆藏近10万件历代艺术品也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开放。
柱子接“义肢”,药师殿26根柱子大半需治病
11月10日,东路南区最大的两座建筑斋堂和药师殿正在抓紧施工。30多名木工师傅,有几位在药师殿为柱子做墩接,大部分则爬上斋堂的屋顶,安装檩、垫板、枋。
斋堂面阔较大,一根檩长3.5米,直径30厘米,重四五百斤,需要七八名师傅一起抬动,安装到准确位置。如果更换大梁,得12名师傅一起上。
斋堂屋顶,木工师傅准备换一根修好的檩。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万寿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明清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西院是行宫,东路主要是僧侣的生活区。“第一次实地勘察时,看到一间建筑里住了好多户,打了很多隔断,还做了吊顶,情况太复杂。”负责东路建筑修缮的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管理人员郭立忠回忆道。
药师殿还未清理完的地面,显示了修缮前的样子。同一个殿内,铺着至少四种地砖,说明以前曾被隔开,装修成不同的风格。吊顶被拆除后,梁子显露出来,才发现清朝的彩绘还留在梁上。
修缮动工前,大木勘察花了很多工夫,哪些梁柱需要更换,哪些可以修缮,都要制定方案。文物专家专程来到现场作出指导。
两名木工师傅在为墩接准备的新木料上画线,新木料是来自东北的落叶松,与原柱材质规格相同。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拆除完瓦面和墙壁以后,建筑的受损情况再次出乎施工方意料。尤其是药师殿,由于低于殿后的地面,长期受到雨水倒灌的腐蚀,木结构受损尤其严重。最终方案确定,26根柱子中,10根要完全更换,8根需要墩接。
所谓“墩接”就是将柱子糟朽的部分“截肢”,用与原柱材质规格相同的木材,做出榫卯的结构搭接,为柱子换上“义肢”。“根据修缮规范,明柱糟朽高度超过五分之一、暗柱糟朽超过高度三分之一,整个柱子就需要换掉。不超过这个高度,就可以通过墩接修复。”郭立忠说。
利用传统做法墩接好的柱子,要用铁圈箍好,新旧木料之间用环氧树脂粘合。新京报记者浦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