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给“布病”确诊者发“健康证明”,到底能证明什么?
抗体阳性是否等于患病,还得结合当事人的临床表现等指标来做出判断。
2019年1月21日,“布病”患者杨荣展示她拍下的磁共振,脚踝周围有黑影。新京报记者吴靖摄
文|罗志华
因药厂泄漏事故导致的兰州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曾引起多方关注。彼时,据兰州市卫健委网站消息,初步筛查出4000多人阳性反应,甘肃省疾控中心复核确认阳性3245人,但没有一例布鲁氏菌病患者。
但据央广网11月3日报道,多位当时的被感染者反映,相继出现发热、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并被多家医院确诊患有布鲁氏菌病。但当其汇报给兰州市卫健委后,卫健委却认定他们是“抗体阳性,健康无损害”,甚至还提供了“健康证明”。
明明被医院确诊,当地卫健部门却给出了“健康证明”,这番操作难免让人看不懂:既然多家医院已确诊,为何还要盖上“健康”的章?是几家医院能力不足纷纷出错,还是当地卫健委判断标准单一,抑或者是掩耳盗铃?
从医学上来看,布鲁氏菌抗体阳性,说明当事人曾接触过抗原(即布鲁氏菌),并产生了免疫应答反应。假如当事人接触的是灭活菌、无毒菌,那的确不会患上布鲁氏菌病。
我们可以借公众熟悉的乙肝疫苗帮助理解:接种乙肝疫苗后,检查乙肝“两对半”时,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这通常是接种乙肝疫苗的结果,属于正常现象,不能代表当事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布鲁氏菌抗体阳性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