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国际金价在亚洲交易时段首次触及每盎司4000美元大关,现货黄金同步刷新历史高点。这一数字不仅是金融市场的里程碑,也引发人们深思:当黄金站上巅峰,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黄金常被称为“避险资产”,但真正理解其避险原因的人并不多。这次金价飙升表面上是美国政府“停摆”危机、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以及全球地缘冲突加剧的结果,但深层逻辑远不止于此。黄金的上涨更多是因为人们对信任崩塌的恐惧。
回顾历史,黄金每次大幅上涨几乎都伴随着某种“信用危机”。1971年,美国单方面切断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黄金不再是货币,反而开启了十年牛市,因为它重新成为对法币信用的质疑。19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全球滞胀,美元购买力缩水,黄金成了普通人守住积蓄的最后防线。2008年金融危机时,黄金起初并未上涨,甚至被抛售,因为那时大家需要现金;但当美联储开始“印钞救市”,人们意识到货币将被稀释,黄金才真正起飞。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财政与货币双宽松,金价突破2000美元,背后的逻辑从未改变:我们不怕灾难本身,怕的是灾难之后,钱不再值钱。
此次金价突破4000美元,反映了多年信任损耗的累积。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7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26%。市场不再相信财政纪律,也不再确信货币政策能独立于政治。2022年西方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举动更是一记警钟:哪怕你持有美元资产,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没收”。从那时起,黄金不再只是个人投资者的避风港,更成了国家层面的“保险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