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架无人机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风洞处相撞,导致屋面穿孔,这是该地记录在册的第95起类似事故。警示区而非禁飞区的设计放大了技术监管的漏洞。随着无人机日益融入城市生活,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机制亟需从被动处罚转向主动预防。
8月23日深夜,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00多米高的顶部风洞处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空中对撞”。两架无人机坠落,其中一架甚至直接插进了大厦屋顶,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穿孔。这已是自2016年以来该大厦发生的第95起“黑飞”事故。这些飞手可能出于对“打卡炫耀”的渴望、“极限挑战”的痴迷以及对“流量至上”的盲目追逐,在社交媒体时代,一张独特的航拍照片或一段刺激的俯瞰视频都可能带来大量点赞和关注。然而,这种行为带来的公共安全和城市秩序隐患不容忽视。
不能将责任全推给飞手,现有监管机制也存在灰色地带和漏洞。上海小陆家嘴地区被列为“加强警示区”而非“禁飞区”,这种模糊地带给了部分飞手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认为“警示”不等于“禁止”,从而心存侥幸。此外,高空“黑飞”的执法难度和取证困难也是事实。无人机体积小、速度快,一旦发生事故,飞手往往能迅速逃离现场,匿名性也给追责带来挑战。现行处罚力度对于追求刺激的飞手来说是否足够震慑力,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