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小学教师转岗分流成为热议话题。据媒体报道,在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些区县,有老师面临跨学段任教,即从小学或初中转到高中教书。目前,福建、宁夏、江西、新疆等多地也发布了类似公告。
这场关于中小学教师跨学段转岗的讨论,揭示了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一方面,学龄人口波动导致师资供需失衡;另一方面,教师转岗后难以适应新环境,政策调整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虽然政策方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某些学段学生减少而其他学段师资紧张时,统筹调配可以解决资源错配问题,但直接将小学老师调往高中,或将乡村教师硬推到县城学校,这种“哪里缺人往哪塞”的做法忽略了教育规律。
教师不是可随意挪动的教具。小学注重习惯培养,初高中则重视逻辑建构,跨学段不仅是知识难度的变化,更是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塑。让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突然面对高中生,若缺乏系统培训,不仅教师感到吃力,还可能影响教学质量。
不久前,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出现“10分以下拟录考生”的荒诞现象,反映了教师消极应对的心态。当转岗变成“被安排”,个人发展诉求被忽视,教师的职业尊严受损。家长的担忧同样存在:谁能放心让习惯教授基础内容的老师讲解高深知识?
教育优化并非简单的人员调动,而是系统工程。需要的是配套培训、公平规则与激励措施。如果只关注“供需平衡”报表,忽视教师适配性和学生获得感,再完美的方案也会落空。教育的核心是对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