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印度总理莫迪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授予军队“完全行动自由”,授权军方决定对恐怖袭击的回应方式、目标与时机。这一表态被广泛解读为印度即将对巴基斯坦采取越境军事行动,引发外界普遍担忧。作为应对,巴基斯坦方面甚至主动释放了动用核武的威慑信号。
就在局势看似一触即发之际,美国副总统万斯突然发声,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并明确表示:“印度对恐怖袭击的回应,不应引发更广泛的地区冲突。”他还敦促巴基斯坦必须与印度合作,“共同追捕恐怖分子”。万斯的妻子乌莎奇卢库里出身于一个印度南部的泰卢固族家庭,家族根脉深植于印度上层社会。尽管万斯本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亲印派”,但婚姻背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在某些外交议题上的立场与判断。在特朗普政府内部,万斯一直被视为“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尤其是在涉及核武国家的敏感问题上。这次他对印巴局势的公开干预,不仅是出于美国整体战略利益的考量,也与其个人家庭背景密切相关。从操作层面来看,万斯的发言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既向印度释放了美国将继续支持反恐努力的信号,又向巴基斯坦施压,要求其配合调查和打击恐怖主义网络。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实际上是在为特朗普政府争取更多的政策灵活性,避免因印巴冲突升级而牵动美国在中东、乌克兰等其他热点地区的战略布局。
此次袭击事件再次凸显出克什米尔问题的复杂性。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克什米尔一直是两国争议焦点。目前的现状是,印度控制着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区域,但当地穆斯林人口长期存在分离倾向,导致印度不得不部署数十万安全部队维持秩序。近年来,印度政府加强了对克什米尔的中央集权管理,取消了其特殊自治地位,并频繁对外宣称“克什米尔属于印度”。这种去本地化的治理模式并未缓解当地民众的不满,反而加剧了社会对立。此次袭击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反应,部分原因在于它打破了印度政府多年来的“和平叙事”——即克什米尔已趋于稳定,可以发展旅游业和吸引投资。袭击发生地拜萨拉山谷被称为“克什米尔小瑞士”,本是印度重点打造的安全旅游区。如今却遭遇血腥恐袭,是对印度执政党人民党宣传策略的一记重击。
为了转移国内批评压力,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试图把地方性恐怖袭击上升为“国家支持的跨国恐怖主义”。对于印度而言,每一次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重大恐怖袭击,都会成为莫迪政府强化“国家安全叙事”的契机。2016年的乌里袭击和2019年的普尔瓦马袭击后,印度都曾跨境军事打击恐怖主义组织营地。这些行动并未引发全面战争,但却成功塑造了“强硬反击”的国家形象,在国内赢得了大量支持。这次袭击事件后,莫迪再次选择高调示强。但是,印度若想以此为借口,对巴基斯坦国家发动大规模跨境打击,恐怕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面对印度的威胁,巴基斯坦并未退缩。该国铁道部长哈尼夫·阿巴西直言不讳地警告:“你们对我们断水,我们就让你们断气。”他还强调,巴基斯坦拥有130枚核武器,不是摆设。这一强硬表态背后,是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在印巴博弈中依赖“核威慑”维持战略平衡的现实。巴基斯坦方面主动披露所谓“可靠情报”,宣称已知悉印度的行动计划,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信息战削弱印度的军事选项。此外,印度方面迟迟未公布具体行动计划,反而通过媒体不断释放模糊信息,也被认为是一种“心理战”策略。而巴基斯坦方面则针锋相对,称已掌握情报,预计印度将在未来24-36小时内发动军事行动,试图通过“提前预警”来削弱潜在打击效果。
在全球各大国中,中国、俄罗斯和美国都表达了对印巴局势的高度关注,并一致呼吁双方保持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