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什么是协和4+4”、“4加4培养模式为何陷争议漩涡”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近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外科医生肖飞事件曝光,涉事人员董袭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实习医生,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长学制试点班(即4+4试点),这引发了网友对北京协和医学院“4+4”教育模式的讨论。
有网友认为,“4+4”对于那些学了8年甚至更久的专业医学生不公平,质疑多元化培养是否沦为特权遮羞布。还有人担心,这种模式不仅涉及公平问题,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对医生的信任。但也有人表示不应因个别事件否定整个模式,称其为真正想成为医生的人提供了机会。
“4+4”模式是指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加上4年医学教育。传统医学生需要攻读临床五年制、临床“5+3”一体化或临床八年制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4+4”模式则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招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推免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相当于重启申请者的生涯规划。
2018年,协和医学院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旨在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校长王辰表示,希望打破医学教育主要基于生物学的局限,体现医学本源的多学科性,培养大医学人才,建设新医科。他强调要探索跨学科融通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2023年,协和医学院首届“4+4”试点班17位临床医学专业博士毕业生正式毕业。自2022级起,“4+4”项目招生计划已达45人。然而,有报道指出,“4+4”项目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学习、科研和临床时间都不足。与同样花费八年时间拿到医学博士学位的临床八年制相比,“4+4”学生的医学课程从三年压缩至两年,少了临八博士阶段的两年临床轮转,对科研时间的挤压也更为明显。
经过多年的实践,“4+4”的学生似乎并未体现出预期的多学科背景优势,反而在毕业时成为了均质化的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