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台湾民众纷纷归乡扫墓祭祖。与过往不同的是,许多家庭不再前往传统墓园,而是选择环境清幽的树葬、花葬园区或海边,以心香一瓣追思逝者。
土葬、靡费、迷信曾是台湾社会殡葬旧习,随着时代变迁和观念革新,岛内的殡葬礼俗逐渐转变。火葬已成为主流,而树葬、花葬、海葬等“环保自然葬”也渐成风气。
在台湾各县市中,台北市最早推行环保自然葬。2003年11月10日,位于台北市文山区的首个树葬区“富德生命纪念公园”正式启用。树葬是指将骨灰研磨处理后装入可降解的棉纸袋内,埋葬在树木根部,不立墓碑,不记亡者姓名。家属可选择喜爱的植栽区作为下葬点,在管理人员引导下亲自执铲完成。撒葬则没有固定穴位,而是遍撒在指定的花圃区。
同年,台北市在全台率先办理海葬。将亡者火化骨灰再研磨后,用可降解的棉纸袋盛装,再置放于“安息盒”中,当船行驶至一定海域,由家属进行告别祈福,再将“安息盒”伴着鲜花抛洒入海。为了不让生者以后觉得无所凭吊,海葬结束后,他们可以得到一张小卡片,上面写有海葬时骨灰抛撒的经纬度,方便日后出海追思。自2013年起,台北市还携手新北市、桃园市,每年多次联合举办海葬活动。
台北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表示,自推行环保自然葬以来,民众接受度逐年提升。朝阳科技大学景观及都市设计系助理教授廖碧勤研究发现,选择环保自然葬的人群多为50岁以上、中高学历、公教人员,普遍经济条件较好,选择这种葬法主要是不想给子女造成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