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曾刊登一项研究,通过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点,发现心源性猝死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57.76%。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猝死者是因为心脏突发状况而失去生命。
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失去有效泵血能力,导致全身器官因供血中断而迅速衰竭。患者会在短时间内意识丧失,身体机能相继崩溃。尽管心源性猝死通常没有明显征兆,但有六个表现可能预示其发生:体检时心脏有杂音、劳累时出现胸痛胸闷或胸部不适、活动或应急时不明原因晕厥、劳累时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心悸伴随出汗、头晕、恶心等症状以及有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或猝死家族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急诊科主任赵丽表示,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是黄金4分钟。心脏骤停后3-4秒会出现头晕、黑蒙;10-20秒意识丧失;30秒到60秒呼吸停止;4-6分钟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若超过10分钟,脑死亡几率较大。
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医院外的心脏骤停,生存率仅为1%左右,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的普及任务艰巨。部分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前数小时或两三天内曾出现过不明原因的昏厥,在活动中或休息时出现胸闷、胸痛、乏力、心慌等不适,但往往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于心脏骤停的救治,速度至关重要。大城市中由于交通等因素,从突发疾病到急救车到达现场这段时间缺乏专业救护,每延迟一分钟,存活机会减少10%。因此,第一目击者早期高质量实施心肺复苏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公众缺乏急救意识,不懂急救知识,不会急救技能,甚至不敢进行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