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在8年后撞击地球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表示,这颗小行星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概率为2%。
目前关于“2024 YR4”的信息仍然有限,据估计其直径在40米至90米之间,尺寸相当于一座大型建筑。中国天文专家指出,当前的撞击概率只是一个估值,更重要的是持续观测和轨道测算。即使未来对人类构成明确威胁,防御策略也有很多。中国已经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全球科学家也在以“行星防御”为纽带展开协作。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介绍,去年12月下旬,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这颗小行星时,它正在穿越地球轨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它,但它已离我们约几千万公里。到今年4月,以现有探测能力就看不到它了。2028年,它会再次靠近地球,届时将获得下一次观测窗口。2032年12月,这颗小行星再次穿越地球轨道时,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从现在开始,大约有8年时间来应对这一潜在威胁。
李明涛还提到,1月中下旬时,发现它撞击地球的概率接近1%,目前这个概率已经升到了2.25%。由于现有观测数据有限,撞击概率会随着轨道观测数据的积累而动态调整。到4月份观测结束时,会有更多数据,而到2028年新的观测窗口到来时,可以更清晰地判断它撞击地球的概率。届时,联合国会再组织讨论,决定是否设计防御方案。
李明涛认为,即使有撞击风险,这颗小行星大概率不会直接落在地球表面,而是在空中解体。生活在地球的人类已经拥有一层天然的“金钟罩”,厚厚的大气层能够有效防御大部分小天体的“袭击”。当小行星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时,高温高压冲击波会使结构疏松的小行星解体成碎块,并在第一关就燃烧殆尽。只有那些个头足够大、密度足够高的天体才有可能突破大气层的防御,对地球上的生物体形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