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电侧电价迎来重大改革,新能源全面入市新政正式出炉。根据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的通知,按照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的要求,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文件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新能源全电量无差别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这意味着新能源发电不再享有固定电价优势,将直接与火电、水电等各类电力竞争。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新能源项目可以选择报量报价参与交易,也可以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
此前电网企业负责全额收购其覆盖范围内新能源上网电量,即“保量保价”收购。但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这种模式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也没有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矛盾日益凸显,亟需改革。当前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本大幅下降,各地电力市场快速发展、规则逐步完善,为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创造了条件。
截至2023年底,国内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2024年,中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再创历史新高,总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40%以上,已超过煤电装机。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消纳难题,与此同时,中国风电和光伏项目的度电成本正快速下降。
一位来自电网公司的人士指出,新能源组件成本持续下降,但在政府定价下上网电价不变,导致超规模发展,造成系统成本上升。新能源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承担消纳成本。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清洁能源生产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2025年风能、太阳能和电池技术等一系列清洁能源技术成本将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