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骗保新手段频现,打击需要不断创新方法。近日,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在筛查数据时发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家药店内96名参保人购买药品金额异常巨大,其中一名参保人在两年间购药金额超过百万元。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家医保局的高度关注,目前该问题已移交当地公安处理。
检查中发现了一些离奇现象。例如,一名患者在两年内购买了约160盒单价为7140元的阿伐曲泊帕,总金额超过百万元。这种药物通常用于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介入治疗前短期服用,使用量很小,按照正常用量计算,患者只需一盒就足够手术前所需药量。实际使用量和正常需求量的巨大差异揭示了倒药骗保手段的猖獗。此外,上万张手写假处方和总计过亿元的金额同样令人震惊。
这类案件难以被发现,主要是因为欺诈骗保手段不断翻新且更加隐蔽。此次骗保针对的是“特药”,这类药品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报销比例也较高,因此骗保获利空间更大。涉事药店与医保部门签订了“双通道”药店医保服务协议,原本旨在保障患者能够买到已纳入医保的谈判药,但这些药店却利用此渠道进行欺诈骗保,不仅导致大量医保基金流失,还影响医改和医保福利兑现。
在这起案件中,通过假处方购买“特药”的患者确实患有相关疾病,从用药角度来看很难发现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后才发现,药店是给真病人多开药,多开的部分则是诱导协助虚假开药。这种真真假假的骗保套路更具欺骗性,增加了监督与取证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打击力度加大,传统骗保手段有所收敛,但新的花样层出不穷。这起案件中,医保大数据筛查和飞行检查等监管方式值得推广。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线索,再结合飞行检查实施监管,能有效揭露隐藏较深的骗保行为。
药店欺诈骗保具有特殊性,应作为监管重点。不仅要对常见药加强监管,对“特药”或罕见病药等小众药品也不能忽视。面对不断变化的骗保手段,监管方式需持续更新,确保及时封堵新漏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