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弹道导弹,尤其是运用了钱学森弹道的型号,给防御方带来了极大挑战。它们的速度往往是超音速的数倍,能在极短时间内穿越大气层击中目标,这让多数地面防御系统束手无策。或许有人会想,在导弹刚升空时实施拦截岂不简单?但实际上,科学界的精英们早已深入探讨过此方案。
洲际导弹的飞行全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段、中段和末段。初段即导弹离开地面至穿出大气层,此时虽容易被雷达捕捉,但留给对手的响应时间极短,加之地理距离遥远,拦截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段飞行于外太空,导弹在此阶段依靠惯性高速滑行,理论上是拦截机会,但导弹会释放干扰并频繁变轨,特别是采用钱学森弹道的设计,使得预测与拦截变得极其困难。
末段,即重返大气层直至命中目标,是导弹速度最快、破坏力最强且最难防御的一环。以超过20马赫的速度,搭配多弹头分导技术,每个弹头能独立调整轨迹打击不同目标,留给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仅为几秒。理论上,要成功拦截一个弹头,需动用至少35枚拦截导弹,且成功率无法保障。若未能全部拦截,后果不堪设想,故而核对抗成为了理论上唯一的选项,但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洲际弹道导弹更多地扮演着威慑角色,提醒各方核战争的不可承受之重。钱学森弹道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弹道导弹与飞航导弹的优点,创造出一种类似“打水漂”的滑翔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攻击的不可预测性和成功率,至今仍让美国的反导系统望尘莫及。这一理论提出于1948年,充分展现了钱学森的前瞻思维和卓越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被誉为科学界巨擘,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