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听 博士论文遭“恶意评审”?不妨建立专家“黑名单”
近期,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吕德文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这篇文章引发了学术界及公众对博士论文“盲审”(匿名评审)制度的广泛关注。
吕德文在文章中透露,他指导下的一篇博士论文遭遇了“恶意评审”,评审者的评论不仅违背了学术评审的基本原则,而且表现出的学识水平似乎不足以胜任这份严谨的学术评估工作,其态度傲慢、判断草率、标准主观,令人惊讶。他强调,这种充满恶意的评审可能严重损害一位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的学术生涯,暴露出评审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听 博士论文遭“恶意评审”?不妨建立专家“黑名单”
网络上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一部分人认同吕德文的观点,认为匿名评审中存在无实质内容的批评,甚至有随意扣帽子的嫌疑,同时指出在双向匿名评审制度下,审稿人可能因为对作者研究领域的熟悉而产生偏见。另一些人则认为评审意见相对合理,显示出专家是认真阅读了论文,只是个人观点不同,应该允许学术上的分歧,导师若不认同可申请复审。
此话题并非首次引起注意,过往也有类似博士论文因匿名校外专家评审不合格而成为舆论焦点。例如,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因匿名评审未通过,质疑评审的专业性和制度合理性;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博士因论文外审问题失去获取学位的机会,引起了其海外导师的不满,指出评审中的误解和标准问题。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引入旨在提高论文质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干扰,促进学术创新,但其弊端,如评审专家的资质、评审结果的公平性以及对创新性研究可能的抑制作用,也逐渐显现。学者们呼吁,需进一步完善评审专家的选拔与监督机制,保障论文作者和导师的合法权益,以及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确保既能严格把关又能激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