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让村民烧秸秆,全县看守干部的餐食费就十多万元,最后还是烧了”
近年来,禁止秸秆焚烧对防治大气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但部分农民反映,这也带来了病虫害加重、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
半月谈记者在东北部分地区走访发现,随着种植品种、种植方式发生变化,田里的秸秆更多了。
秸秆不能随便烧,但离田还田都存在弊病,如何处置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犯了难。
离田还田,都有困难
“禁烧令”下,秸秆主要有两种“归宿”:一是翻埋还田,尽可能把养分还给土壤;二是离田,通过将秸秆饲料化、燃料化等方式,增加其附加值。但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这两种方式都有弊病。
“我连续还田两年了,秸秆泡在水里腐烂不透,导致第二年插秧后‘烧根’。”受访农民反映,东北冬季严寒,还田的秸秆很难彻底腐烂,第二年插秧后水稻容易烂根,玉米秸秆还田后,其中包含的虫卵会使第二年虫害风险增加,有时不得不多喷施农药。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一些干部说,当地水田秸秆量较大,主要处理方式为全量还田,但连年还田深翻,有时导致插秧机陷车严重。
翻埋还田时,秸秆粉碎度越高越易腐烂,翻埋还要达到一定深度,才能不影响来年耕作。黑龙江省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还田用的大型农机加上配套机具,动辄数百万元,一些农村地区买不起、用不上。另一名农技人员介绍,小农户使用200马力以上拖拉机都不多见,作业水平达不到还田需要。
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秸秆离田也存在现实困难。一些地区无大型热电企业,秸秆离田后运输、储存成本高,很难及时处理。黑龙江省拜泉县一些农民说,秸秆包堆放如不能科学处理,春暖后淋雨发酵放热会自燃。“秸秆着火控制难度大,得全扒开彻底浇湿,不然很容易复燃。”一名消防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