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硅谷银行倒闭引发恐慌浪潮后,危机传导至欧洲,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广的瑞士信贷熔断,银行股再遭血洗。直到周四瑞士央行拟“输血”救助瑞信的消息传出,市场才开始回稳。事实上,比起硅谷银行的闪崩,瑞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来瑞信已深陷一系列丑闻和动荡,包括基金爆仓、业绩暴跌甚至涉及为毒贩洗钱。
危机始末
去年10月,澳大利亚记者大卫泰勒戳破了窗户纸,报道有大型投行濒临破产。市场把猜测纷纷对准瑞信,担心它会是下一个雷曼。
从那之后,瑞信客户撤资急剧加速,第四季度流出超过1100亿瑞士法郎。美国几家大银行,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也持续降低对于瑞信的直接风险敞口。
今年2月9日,瑞信发布业绩再度震惊市场,股价当天狂泻16%。据公告,四季度净亏损13.9亿瑞郎,全年巨亏73亿瑞郎,为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最惨。且瑞信给出了极为悲观的指引:2023年将再次出现“重大”年度亏损,2024年将恢复盈利。
3月8日,在瑞信正式发布2022年度报告前的最后一刻,美国证监会(SEC)对公司先前披露的截至2020年12月31日和2019年的合并现金流量表修订提出技术询问。因此,瑞信被迫推迟公布年报。
屋漏偏逢连夜雨。3月9日,美国硅谷银行因久期资产错配遭遇挤兑,短短48小时破产倒闭。很快,美联储、财政部出手后,市场恐慌情绪短暂平息。但很快市场把目光对准欧洲银行业,而负面缠身、深陷困境的瑞信成为风暴之眼。
3月14日,瑞信自曝在2022、2021财年的报告程序中发现“重大缺陷”,正采取补救措施。而审计机构普华永道给了瑞信所谓“内部控制有效性”否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