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好就是帮助农民富起来,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想要继续奋斗。”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0岁的赵亚夫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登上最高领奖台。
赵亚夫。受访者供图
扎根茅山革命老区60年,终日坚守田间地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这就是打心眼里爱“三农”,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赵亚夫。
戴庄村的第一节农学课只有两个学生
20年过去了,对于初到戴庄村时的场景,赵亚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他依旧记忆犹新。
“当时的戴庄村非常穷,穷到什么地步呢?村里的光棍非常多,很多男子找不到对象,只是因为穷。戴庄村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光棍村’。”2001年,赵亚夫退休后作为志愿者前往茅山老区戴庄村,在赵亚夫记忆里,村里当时随处可见动物的粪便以及破旧的民房。“村民住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甚至根本不能叫房子,而是棚子。”当地村民的生活,让赵亚夫再次切身感受到了农民的疾苦,“农村太苦,农民太穷,农业太重要了!”
如何才能帮助革命老区的村民过上好日子?
初到戴庄村不久,村里的一所废弃小学教室里,赵亚夫的第一节农学课开讲了,台下只坐了两个村民。赵亚夫在台上讲,台下的两位村民在台下半信半疑地看着他。
“中午的时候,村委会帮着发动村干部,到村民家里做工作,希望大伙儿都能到我这里听听课。”赵亚夫回忆说,当天下午,算上7个村干部以及专门“请”来的村民,教室里也不过只有十几个人。学生越少,证明接下来的一切都更有必要,也更有意义。
在赵亚夫第一节课的两个学生里,有一位叫杜忠志的农民,他家的田地里种着六七亩水稻,即便听过赵亚夫的农学课,他也依然只肯拿出其中的7分地来尝试种植赵亚夫的新水稻品种。杜忠志按照赵亚夫的方式开始种植新品种水稻,水稻刚长出来不久,就因种植过于稀松被同村的村民嘲笑了。村民们都说,他这7分地的水稻收成指定是不好的。杜忠志心里打起了鼓,他找到赵亚夫,想把水稻拔了重栽。
赵亚夫带领村民种植的新品种水稻。受访者供图
“长得不好,我赔给你。”赵亚夫笃定的眼神和语气让杜忠志有点懵,虽然仍然半信半疑,但他还是坚持把新品种水稻种了下去,成了村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让戴庄村村民没想到的是,杜忠志种植的新品种水稻非但好吃,还卖出了好价钱。主动找赵亚夫学习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从4户、50户到130多户……见时机已成熟,赵亚夫就找到村委协商,想以种植大户为龙头,牵头成立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
当年的“光棍村”而今年收入位居茅山老区第一方阵
戴庄村的村民们起初并不相信,真的会有人不推销、不收钱,真心实意地带领大家搞科技农业,过上好日子。直到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赵亚夫的方式种植的新品种大米、草莓、葡萄等各种农产品开始畅销,直到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翻新家里的房子,甚至还盖起了二层楼,大伙儿这才意识到,这位老人是真心实意来帮助大家的,并真能说到做到。
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后,赵亚夫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头几年,戴庄村600多户农户共种植4000多亩有机水稻、有机果蔬,后来减少到200多户,其他农户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在周边就业,打零工每天收入也能超过200元。贫困户也一视同仁,入社就能享受合作社的资金、技术、销售、农机作业等服务,再穷的贫困户,即使是弱劳力,也能因种上高效省力的有机水稻而很快脱贫。合作社从销售盈利中提取的公积金,成了全村重要的集体收入。村民大幅增收,村集体经济同步发展,增强了自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实力。
在赵亚夫的带领下,种植的葡萄长势喜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