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黄河排污口排查进入第三级排查阶段,即专家组攻坚。
专家们将携带无人机、机器人等装备,技术排查、纠错。有人疑惑,为了抠一个排污口数据,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人力,到底值不值?
今日(11月20日),新京报记者对话黄河排查专家组成员、华南所高级工程师陈尧。他介绍,这次排查的准确度是前所未有的。排查形成的入河排污口台账将会移交地方,后续由地方统一开展监测、溯源和整治,并将排污口纳入长效管理。
新京报:黄河排污口试点前后经历了三级排查、六轮质控,一共投入了多少人力和时间?如此多精力反复抠一个数据,值不值?
陈尧: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试点工作涉及3省12市州,黄河干流甘肃段、湟水河、汾河共3000多公里岸线,分4批次每批一周时间,累计上百人次投入现场工作,另外还组织全部岸线的无人机遥感排查360多架次,这也是首次试点地区生态环境全覆盖、高精度的无人机遥感调查。
从今年5月开展试点,至本月底完成专家组攻坚核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入河排污口台账,一共经历了7个月时间。
其中,目前正在开展的攻坚排查由生态环境部联合地方开展,来自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局、环科院、华南所、评估中心、卫星中心的几十名专家,联合当地分两个批次成立12城市工作组,每个组安排15人左右的小分队进驻现场工作,每批现场排查10天左右。
黄河流域水资源一直紧缺,水生态比较脆弱,一些地方水污染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不足、用水粗放、超标排污等直接影响流域水环境质量。入河排污口作为污染进入河流的关键节点,是当前水生态环境管理上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有利于及时梳理污染排放情况,进一步把脉问诊落实治理责任,这是改善黄河生态环境的基础、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