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险地区是否还要全天戴口罩
1、低风险地区是否还有必要全天戴口罩?专家回应来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天(17日)下午继续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媒体提问在低风险的地区是否还有必要全天佩戴口罩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关于是否佩戴口罩,我们可以遵照一个原则,
就是在通风条件良好,并且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安全的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
冯录召表示,以下两种情况可以不佩戴口罩:
第一,在户外公园人比较少的街道,包括操场的时候,不需要佩戴口罩。剧烈运动的时候,更不能佩戴口罩。
第二,在近期没有新发病例报告的这种低风险地区,在办公室、会议室、工地、学校能够保持这种通风条件和相对的这种安全的社交距离的情况下,也不需要戴口罩。
冯录召同时强调,有三种情况,建议佩戴口罩:
第一,在一些密闭的比较封闭的这种公共场所,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里面,在电梯里面,以及在一些比较人多的公共场所里面,建议佩戴口罩。
第二,人生病的时候,尤其是出现发热、咳嗽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时候,要佩戴口罩,避免把病原传给其他人员。
第三,在特定的环境内,不管是去医院就诊还是陪同亲友去医疗机构,在医院的环境内要佩戴口罩。
2、北京口罩产能多少?疾控机构如何改革?听听副市长怎么说
昨日治愈出院1例 连续31天无新增病例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5月16日,北京无新增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出院1例。北京已经连续31天实现境外输入和本地病例双零增长。详情>>>
加强全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
徐和建介绍,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防反弹任务艰巨繁重。北京要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落实驻地属地责任,加强全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详情>>>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医疗保障组组长卢彦会上介绍《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他表示,首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过几天将要召开全国两会,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召开市委全会,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三个月来对首都疫情防控的经验总结。比如,中医药是这次救治的特色,超过九成患者使用了中医药,总体有效率90%以上。再比如“健康宝”“京心相助”两个小程序,为百姓提供了便利。“我们梳理总结后,通过若干意见把好做法固化下来”。
疫情初期北京市口罩产能为“零”
卢彦坦言,疫情初期,北京的短板表现在医疗保障,北京口罩产能是“零”,市场上一罩难求。“我们不得不多方协调,满足市民需求。我们总结后,抓紧补短板,这是当前常态化防控的需求,从长远来讲,也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之都的需要。” 详情>>>
北京疾控人员配置低于国家标准
卢彦说,到2035年,北京要全面建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若干意见突出首都特色、首善标准,明确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人才支撑等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内容。
他表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此次疫情防控,疾控中心全程参与,展示了良好专业素质。每万名常住人口有疾控人员1.65名,低于国家标准。详情>>>
北京将改革疾控机构,疾控和社区、医院将打通
卢彦介绍,北京还存在医院防护能力不够的问题。很多医院缺少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独立病区,发热门诊设置不够规范,导致院内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特别是负压隔离病房不足,难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要。目前全市机构中,负压病房仅为290间,远低于上海、广东,为此要加强负压病房建设。
此外,医防融合要加强,目前看疾控机构仍处于传统模式,市区两级与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没有形成顺畅高效的工作网络和体系,下一步将健全疾控机构和临床机构、科研机构的融合,形成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详情>>>
北京口罩日产量超千万只
卢彦表示,北京将加强物资保障。“物资是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疫情之初,北京医疗物资、防控物资匮乏,这给我们警醒。”
“一方面,我们要保证必要的实物储备,明确各种物资的规模。另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产能。这次疫情,我们请国家调配,另一方面,下大力气进行企业生产。日产量从0开始增加到目前一天1200万只。防护服从0开始增加到3万套。不仅满足自身需要,还满足了其他省区市,有一部分出口。”卢彦说。详情>>>
北京将在疫苗研发上狠下工夫
卢彦表示,科技在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摸底排查中,大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在研发疫苗的过程中,科技将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将深化大数据应用,在疫苗和药物研发上狠下工夫。
“科技创新,人才是基础。目前,北京公共卫生人才不足、层级不高,北京将发挥高校优势,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机制,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人才和团队。”卢彦说。详情>>>
3、疫情防控“常态化”,北京明确八类人员不得进入养老机构
3、疫情防控“常态化”,北京明确八类人员不得进入养老机构
新京报快讯(记者 应悦)记者今日(5月17日)从北京市民政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日,北京市调整优化了养老服务疫情防控政策,自5月18日起养老机构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明确本市养老机构继续坚持封闭式管理,有8类情况不得进入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出入管理实行“七进”“八不进”
随着4月底北京市疫情响应等级下调,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本市养老机构出入管理实行“七进”“八不进”。
“七进”,即探视家属、春节回家老年人、外出就医老年人、新入住老年人、返岗员工、新入职员工,以及检查、维修、医护等必要的机构运行保障服务人员等7类人员,经履行相关程序、做好防护情况下,可以进入养老机构。
“八不进”,即八类情形的人员不得进入养老机构:15天内接触入境回国人员;与已确诊或疑似病例有接触;有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可疑症状;属于无症状感染者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或者接触过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家中有正在居家隔离观察人员;15天内曾经到过北京以外中高风险地区,或接触过外省市中高风险地区人员;15天内参加过聚会或未进行自我防护情况下去过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北京健康宝认证为“异常”状态的。
实行“预约探视”,每次探视人数不得超过2人
通知明确规范家属探视程序。按照“无预约不探视、探视必须预约”的原则,允许老年人家属有条件进入养老机构进行探视。
养老机构内老人的监护人、直系亲属经预约、评估后可以探视。每次探视人数不得超过2人,每月探视次数不超过2次。因老人病重、病危、病故等特殊情况需探视到访的,不受时间限制。
探视人员需现场扫码“北京健康宝”,显示“绿码”的才可进入养老机构。探视人员须全程穿戴医用外科口罩、手套(或同时落实手消毒),在规定时间、规定人数、规定路线、规定区域的条件下,进入探视专区(探视室),进行有序探视。探视人员一般不得进入老年人生活区。
对于重度失能等不便移动的老人,探视人员可在上述探视要求基础上全程穿戴隔离衣、脚套,在工作人员的导引下,进入老人房间探视。
各养老机构主动公布探视预约电话、微信,并做好相应准备,为探视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春节回家老人返院进行“两次检测”
春节回家老人返院应采取“先预约、后返院”原则。
开展“一次调查”,落实填报《养老机构收住人员申报承诺表》。老人与其他人员共同居住的,应对共同居住人一并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接触入境回国人员;是否接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是否属于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是否接触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家中是否有正在居家隔离观察人员;是否离开过北京;是否有可疑症状。
老人返回养老机构前,应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可入院实施院内隔离;隔离观察14天后,再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仍为阴性的方可返回老人生活区。
因养老机构缺乏隔离观察场所导致老年人难以返院的,由各区民政局指定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统筹设置集中隔离观察过渡场所,用于返院老年人隔离观察。
临时外出就医老人(含透析、化疗人员)在做好防护措施前提下,就医结束后不应再要求居家隔离14天,在院内隔离观察满14天无异常后,可返回生活区。
住院就医老人,在核酸检测、血清抗体(IgM和IgG)检测无异常后可返回养老机构,并经院内隔离观察14天无异常后,可返回生活区。
养老机构通勤员工不乘地铁上下班
通知明确养老机构通勤员工应坚持做到不离京、不外出聚餐、不乘坐地铁上下班、不去人员密集场所。与老人密切接触员工须在服务过程中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做好四个“洁手”环节(接触服务对象前、执行服务过程中、接触服务对象生活废弃物后、清理环境卫生后)。
同时,通勤员工应实行全天自我健康监测和日报告机制,并做好家庭共同居住人员延伸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尤其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随时报告并暂离养老院,不得带病上岗。
检查、维修、医护等必要的机构运行保障服务人员,在落实防护措施后,可入院开展相关工作。入院后尽可能避开院内老人,减少接触。对于评估机构人员、满意度调查人员,由于会接触大量老年人、且停留时间较长,暂不支持进入,提倡通过在线方式开展。
新京报记者 应悦
4、北京将做实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坚持社区健康监测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 李玉坤)今天(5月17日)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举行第107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副市长、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医疗保障组组长卢彦介绍了北京市委全会研究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若干重大问题方面的工作。
卢彦介绍,北京要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基层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只有筑牢基础,整体公共卫生的网络才能巩固。这次疫情防控,北京推动力量下沉,共160余万名党员群众投入社区防控,开展地毯式摸排,把严社区、村严格居家和隔离观察,累计365.4万人,可以说在社区基层一线打响了人民战争。
未来北京将做实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的作用。这个委员会是宪法赋予基层的权力。要坚持社区健康监测、跟踪随访,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关心鼓励社区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继续发挥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的作用,共同筑牢防疫的铜墙铁壁。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李玉坤